首页 > 要闻 > 详情
民乐+交响乐 用“水”唱出巴山蜀水的秀美灵动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05日 10:21 来源: 四川日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5月26日晚,由四川交响乐团(以下简称“川交”)原创的大型混编交响乐套曲《上善蜀水》在成都上演。杜甫的经典诗句《春夜喜雨》在混声合唱和川剧的高腔中,隽永悠长。 

  《上善蜀水》套曲以水为主线,贯穿音乐创作的始终。套曲包括《青流闻道》《春夜喜雨》《江河脉动》《川江放歌》《生生不息》五章,川交与旗下的民乐团“天姿国乐”用交响乐和民乐展现了巴山蜀水的秀美和灵动。


http://epaper.scdaily.cn/scrb/20170602/b1f0eece3eeb061f38ad0c68d52781c0.jpg

  《上善蜀水》演出现场。(四川文化·院团联盟文化志愿者供图)


  用川剧领唱《春夜喜雨》

  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杨晓忠一直聚精会神地观看这场演出,他是《上善蜀水》的特约作曲。2012年,杨晓忠受川交副团长、“天姿国乐”创始人牟岭虹邀请,为《上善蜀水》作曲。但由于档期原因,直到2014年下半年,才促成了这项合作。

  “天下山水之观在蜀”,杨晓忠的目标很明确:“以水为主线,反映巴蜀文化及其人文情怀。”

  音乐和水,都很抽象,怎样用音乐的形式表现水?“只能从水的形态等方面来表达。”杨晓忠用了一个月时间进行反复论证,并且确定了“大着眼”风格。“《上善蜀水》是大风格的作品,但也要避免囿于巴蜀的某一时间、地点,或者局限于某一曲音乐上,不过也要兼顾本地特色。”

  在《上善蜀水》五个乐章中,《春夜喜雨》最为特别,除了混声合唱,还加入了川剧领唱。“这首诗本身写的就是成都的春季,有很浓厚的四川特色。而川剧又极具地方特色。”杨晓忠表示,在西方国家,合唱领唱用自己的语言、具有本地特色的唱法是很正常的,所以用川剧领唱其实也并不是稀奇事。

  《春夜喜雨》乐章的表演有十多分钟,但《春夜喜雨》的诗句只有四句,这也让杨晓忠颇为费神。该乐章依据川剧经典代表作《别洞观景》而创作,将川剧和诗句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不过,更多的还是要交给音乐演绎,表现水的润物细无声。”杨晓忠说。


  一幅自西向东的“画卷”

  在《上善蜀水》五个乐章中,用音乐形象地表达“水”的不同形态:水韵、水律、水润、水势、水德。

  《青流闻道》以青城山道观楹联为框架,音乐上采用道教音乐元素与四川山歌风格的素材创作而成,笛子的加入,让整体氛围更加空灵。《江河脉动》是阮族与弦乐的“配合”,阮很古朴、朦胧,表现古蜀仕女们在水边濯锦的场面。《川江放歌》是双琵琶协奏曲,通过扫弦等,表现水流湍急。采用川江号子俗称的“大筒筒”“边音”“帮腔”“扳桡节奏”,表达川人生养和融入山水间所形成的幽默、豁达而又不惧艰难的乐观性格。《生生不息》以藏羌音乐为主,通过碰撞的音响、递增的音群等不同的音乐形态,表现了水的勃勃生机。

  然而,这五个乐章不是单独存在的,把它们“拼”在一起,竟然是一幅自西向东的“画卷”。“从《青流闻道》开始,水从青城山‘发源’,开始向东缓缓流过成都,可以从音符里感受到锦官城的繁华,再通过一场春雨,随着江河脉动继续东行,再浩浩荡荡地在川江汇合,周而复始,生生不息。”杨晓忠说。

  2016年底《上善蜀水》首演后,许多专家都提出了明确的修改意见。观众在5月26日听到的《青流闻道》,几乎是完全重写的。杨晓忠告诉记者:“原来是混声四重唱和民乐队,现在采用弦乐队加两支长笛、两支竹笛。”相比之下,新版本的音乐更加纯粹。

  另一个改动较大的乐章是《川江放歌》。国家一级指挥卞祖善表示,该章最生动的应该是长江纤夫的韧性,整个乐曲应该“声势更浩大”,但首演时双琵琶优势发挥得不够。为了凸显气势,杨晓忠在乐曲的结构上增加篇幅描绘“闯滩”等气势磅礴的场景,还增加了两个琵琶的互动,使音乐的戏剧张力更强。

  杨晓忠认为,《上善蜀水》并不是要刻意歌颂什么,而是展现美丽的巴山蜀水及其孕育的善与情。(记者 杨琳)


(编辑:丁一)


编辑:admin
分享
返回顶部
1.90853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