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详情
林强:用摄影释放温度,凝心聚力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09日 14:18 来源: 中国摄影报
作者: 方妍

2012年4月林强在甘孜州炉霍县进村入户访问群众


在今年4月在京举行的中国摄影家协会第八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17年全国摄影工作会议上,作为中国摄协理事、四川省摄协副主席参会的林强在分组讨论时,提起了他近年做的事——深入四川省大凉山拍摄的照片,促成了省政府落实了2.1亿的经费,举一反三改善了大凉山学童的教育现状。

在林强近40年的摄影历程中,前期作品多为自然风光,后来的镜头更多地转向人。从麻风村到大凉山,从汶川到藏区,已经数不清多少次,林强以坚定的步伐行走在山区村落,用深远的镜头对准了边疆山区,他拍雪山上的学校危房、拍革命老区的孩童,用那些与当地百姓同吃同住蹲点拍摄出的照片,解决了当地群众的切实困难,用镜头的柔光温暖着他们的心灵,促进了边疆地区教育的提升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在与本报记者的对话中,他反复提到了“摄影的力量”。


情动深山,持续十余年的关注

今年年初,新华网刊登了《凉山“麻风村”的十年变迁》的图片报道,内容是一组对比照片——新华社摄影记者近期拍摄的和林强10余年前记录下的“麻风村”。同为“麻风村”的照片,最初表现的是贫穷,画面上是麻木的面孔;后来照片上的人,充满了淳朴的笑和对未来的希望。林强摄影界的朋友说,那是因为快门和焦点之间有了感情。


林强在凉山州麻风村走访、送药


时光在回溯中尤显不凡。大部分人知道林强是因为他长期帮助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阿布洛哈村群众的事迹。12年前,林强在凉山一个偏僻山村,站在山梁远眺,原本,夕阳很美,碎金铺地,但夕阳下一个残疾男人赤裸着上身,双膝跪地劳作的场景却震撼着他。林强自己也没意料到,从此他走上了一条从“摄影师林强”到“麻风村的知心亲人林强”的道路。

林强现在还能回忆起2005年他初次走进“麻风村”的艰难。入村的路从2650米的阿布采洛山口直落海拔700米的峡谷,坡度超过60度,一边是万丈深渊,一边是绝壁,不足一米宽的沙石路面,最窄处只够放下一双脚。行走了5个多小时,拖着沉重的双腿和充血的脚趾,林强成为第一个走进“麻风村”的外乡人。

林强在凉山州麻风村走访。


时隔两个月,他第二次进村,这次路上花了8个多小时。林强和这条让他狼狈不堪的小路较上劲了,他把2万元修路款交到了村主任吉列史尔手中,1万元是自己的私房钱,1万元是朋友凑的。

得知全村基本上没有人识字,没有电,更谈不上办学和教育,尤其是看到村里健康活泼的孩子们那一双双无助无知的眼神时,林强回成都后,立刻开始了他的援助行动。他说,“既然这群困难群众被我遇上了,我就有责任和义务来帮助他们。如果不帮,夜里我会睡不安宁,心也一定会绞痛。”林强的努力得到县政府的支持,他争取到了从极为紧张的财政经费中专门拨付的20万元。2005年3月,学校终于破土动工。在林强的不懈推动下,同年9月15日,阿布洛哈村林川小学正式开学。村民们将阿布洛哈村的小学命名为“林川小学”,意喻哪怕丛林之中,仍有知识青苗,昂扬生长。村里的34名孩子第一次走进了课堂,他们都感激地称呼林强“林爸爸”。

林强在麻风村采风的时候,因长途跋涉,累躺在石头上休息,孩子们以为他生病了,都围了过来。林强说我没有事,就是腿酸痛,走不动了。孩子们一听,一拥而上给他揉腿。助手用相机抓住了这一瞬间。


这些年,林强成为了阿布洛哈村的“编外村民”,村会计吉列拉火珍藏着一个“作业本”,上面记录着2005年3月以来林强带来的点点滴滴:帮忙修第一所学校、第一间厕所,送来第一台电视机、第一台发电机,升起第一面国旗……

林强的事迹和摄影作品引起了党中央和全社会的重视,近年来,四川省各级党委、政府为了让改变麻风病人的现状,共投入2.3亿元的资金。

林强在凉山州麻风村走访


2015年11月16日,林强在阿布洛哈村,举办了一场名为《阳光照进阿布洛哈村》的摄影展。此次影展汇集了包括林强在内的多位摄影家10年来的摄影作品,展出了2005年到2015年十年间镜头下的阿布洛哈村之变。“照片中的不少孩子如今已经走出‘麻风村’、走出了大凉山,去全国各地打工挣钱。外出打工的几个年轻人告诉我,他们准备在当地发展农业生产和畜牧养殖,用在外学到的本事建设阿布洛哈村。”


林强在甘孜高原举办草原摄影展



俯身教育,做更多孩子的“林爸爸”

1987年,林强从部队转业,曾供职于四川省教育厅。因此,多年来,他对孩子们的教育问题最放在心上。

林强曾拍下乡村土坝上的学生,因地制宜用树、藤条、轮胎做出一些简单的体育锻炼设施并得到了快乐的场景。这些照片给人们带来了一些思考,后来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教育部拿到这批照片以后,给有关部门看,要加强农村体育设施的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又专门下发了文件要加强学校体育教育的工作,引起了高度的重视。教育部的人说,林强的这些照片推动了学校阳光体育的发展。林强说:“我觉得这就是摄影的魅力,我也很高兴,能通过摄影、通过这些照片为政策出台做些基础性的工作,我想这是摄影和其他艺术门类不一样的地方。”


《快乐体育》,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乌依乡林川小学。用树干做成的单杠,山里的男女学生都能在这个粗糙的单杠上作上几十个引体向上。


近年来,林强跑遍了甘孜、阿坝、凉山、巴中等高原山区和革命老区,拍摄的10余组农村学校教育专题照片,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名官员看了林强拍摄的艾滋病患儿专题作品后,称赞他是“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摄影者”,为此专门拨款用于内江市的艾滋病患儿教育。

2011年,林强在走访中发现,由于没有取暖供热经费来源,四川甘孜、阿坝、凉山三州2500米海拔以上学校的学生一到冬天,大部分人都被冻病冻伤。他花了3年的时间数十次的往返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每次去他都会带上睡袋,扎根在那些三、四千米的村小,与那里的老师同吃同住,还带上温度计去做实地测量。他用相机记录了四川高原冬天学校没有取暖供热的来源,学生被冻病冻伤的事情后,以图文并茂提案的方式呈报给省委省政府和教育部,建议将四川甘孜阿坝和凉山州地处2500米以上的中小学冬季取暖公用经费的补助纳入国家补助的范畴。这一提案得到了省委领导和教育部的高度重视,如今,甘孜阿坝凉山州的35万多学生都享受到每年每人200元的冬季取暖补贴。


快乐体育2,摄于2006年7月四川凉山布拖县一所村小


2014年,他7次奔赴四川大凉山,深入基层调研,用手中的相机真实的记录了凉山教育的现状。他的那些作品和文字当年12月24日在人民政协报上刊出后,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促成了大小凉山彝区教育整形计划和大小凉山彝区教育扶贫工程的持续实施,2015年,工程项目所需的2.1亿元资金预算缺口由省财政负责落实解决。同时,2016年开始,该项目的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基数。


贴近群众,以照片开启“复明工程”

为了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他用了60天时间途经西藏、新疆、青海、甘肃、四川五省120余县,共行程18000公里,写了8万字的日记,用大量的图片和亲身感悟,记录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祖国边疆的巨大变化,一路上向各族群众广泛宣传:“要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珍爱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热爱祖国是每一个公民的基本要求和义务。”


藏区群众表达他们对林强的心意


这些照片在展览时,被一位企业家出资130万元收藏,林强把这130万元全部捐了出去, 100万元捐给了西藏大学作为基金,30万元捐给了甘孜的“复明工程”作为启动经费,为藏族聚居区的贫困村民做手术。“复明工程”是林强在边疆万里行过程中他拍摄的一名患白内障老阿妈触动发起的。甘孜州因地处高原,紫外线强,白内障患者很多,由于交通不便,经济困难,做不起手术。如今,在林强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到了他的行列,为更多的白内障患者提供救助,共帮助了800余名患白内障的藏族同胞重见了光明。


在边疆万里行的路上,林强看望双目失明的老阿妈,这件事直接触动了林强推动建立“复明工程”的作法


跨界电影,讲述“感天动地的故事”

在行走的过程中,林强数十次赴四川藏族聚居区,与当地干部群众同吃同,与寺庙里的活佛和僧人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他不仅为当地人排忧解难,还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了藏族同胞的生活变化。他讲述的山村教师的故事,已拍摄成电影《代课老师》。

不仅如此,林强也从跨起了界——他根据自己拍摄贡嘎山30多年的所见所闻,编创了电影《贡嘎日噢》。他、又多了几个头衔:总策划、制片人、编剧。


林强住进多座寺庙,图为他与格西和堪布进行沟通,宣传党的有关政策


影片以散文式的笔调、山峦般的沉静、泉水般的节奏,意味深长地讲述了50年如一日一心一意做向导的老马帮土登大叔,带领汉族小伙王翰林前往贡嘎山采风、祭奠当年登山牺牲的爷爷,完成一家人几十年夙愿的故事。影片还以写实的手法穿插了横断山系大雪山脉地带的农耕、游牧、民俗、宗教、歌舞、旅游等藏区人文情怀与自然景观。为了给观众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感受,影片在细节表现上下足了功夫:小到配饰衣着、食物器具、马匹骑具,大到山川道路、树木河流、房屋村庄等,都可窥一斑。

2016年4月,《贡嘎日噢》参加美国第13届世界民族电影节,最终斩获“优秀故事片”和“最佳男演员”两个奖项。颁奖词讲到,《贡嘎日噢》讲述中国青藏高原贡嘎山下小人物故事,影片有着雪山一样高大的立意。同年8月,电影在康巴艺术节上进行了首映。看过影片的藏族同胞拉着林强的手激动地说“这部影片太好了,太真实了,太感谢你了!”


电影《贡嘎日噢》剧照


谈起《贡嘎日噢》的创作动机,林强动情地说:“30多年来,我近100次穿行在贡嘎山间,虽然从没有弄出过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来,但这座山在我心里反而越来越重,贡嘎山是当地人们的圣山,它俯视众生,养护众生,使得山里人世世代代锻铸着与它一样的品性。那里不仅生活着藏族,而且还有汉族、彝族等多个民族,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共同和谐地生活着,有许多感动天地的故事。”

(编辑:丁一)

编辑:admin
分享
返回顶部
1.90494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