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详情
峨影风云六十年 《红衣少女》《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你记得几个?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30日 13:12 来源: 川报观察
作者: 任梦莹 川报观察记者 吴梦琳 杨琳

6月24日晚,“峨影和他的朋友们”峨眉电影之夜活动在峨眉电影集团举行,知名制片人、导演韩三平,阿里影业总裁张强等老峨影人,与新峨影人相聚,追忆往事。

成立于1958年的“峨眉电影制片厂”,2003年改组为峨眉电影集团,现是国家七大电影集团之一、西南地区最大的影视产业集团。

从四川第一部本土故事电影《嘉陵江边》,到引发轰动的《焦裕禄》《鸦片战争》,再到后来的《观音山》《天上的菊美》等,一大批耳熟能详的经典影片,让“峨影”这个词,承载起了一代人的电影记忆。


依托巴蜀文化起航

1958年,在国家发展电影的背景下,峨影应运而生。从初创开始,它就具有浓郁的巴蜀特色。

如今的峨影,地处成都市二环路以内,繁华热闹。但刚成立时,这里却是一片荒芜的郊野。

1958年,峨影厂成立获得正式批复,成都也成为全国继北京、上海、长春后,拥有电影厂的地方。之所以叫峨眉电影制片厂,正是得名于四川境内的峨眉山。

1959年7月1日,挂牌仪式举行,厂牌由四川作家郭沫若亲笔题写,郭沫若还专门为峨影写下一首《咏电影诗》。根据峨影厂志记载,当时,从四川地区文艺系统抽调人员,将原本从事电影放映的一批人,送到北京电影学院、八一电影制片厂去专业学习编导、摄影、录音、洗印等等,又委托四川音乐学院附中、四川省歌舞团、四川人民艺术剧院等,代为帮忙培训电影演员,就这样初步组建起峨影团队。

在峨影筹建之时,也同步开始筹拍第一部故事片。

经过多方挑选,具有巴蜀地方特色的四川作家沙汀创作的短篇小说《这就是战斗》被选中。小说描写了四川一个老矿工,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技改最终获得成功的故事。

1959年7月,在八一电影制片厂支持下,双方派人组成摄制组,启动电影拍摄。沙汀本人亲自参与编剧,主创团队们四处奔走,从成渝两地的话剧团物色演员,邀请当时四川音乐学院院长常苏民担任作曲,辗转成都、重庆、隆昌、西昌以及北京等地,终于在1960年初完成拍摄和制作,并命名为《嘉陵江边》。

这是峨影第一部故事片,也是四川第一部本土故事电影。虽然设备简陋、资源有限,不少演员、工作人员都是第一次参与电影拍摄,但收到了很好的评价。当时,在成都、重庆等地都举行了预映式,十分热闹,放映后,很多报刊都刊发了影评,认为《嘉陵江边》不仅是一部寓意深刻的故事电影,同时也展现了巴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1961年,由峨影与长春电影制片厂共同拍摄的《达吉和她的父亲》,更是引发了全国性的轰动。

这部影片,取材于四川本土作家高缨写作的同名小说。影片上映后,风靡一时,片中大凉山秀丽的风光、诗情画意的民族歌舞让人印象深刻,而彝族风味浓厚的插曲《心儿在北京》,也被很多人传唱。



依托巴蜀文化,峨影开启了它的创业发展之路。




承载一代人影像记忆

虽地处西部,过去近60年间,峨影开创性的思想和对艺术的执着,诞生了一大批经典作品,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电影人,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承载着一代人的影像记忆。

在“峨影和他的朋友们”活动上,几部回顾短片,引得现场不少人热泪盈眶。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峨影也迎来一个发展高潮。《十月的风云》《红衣少女》《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一批优秀影片诞生,不仅在中国掀起观影潮,其中部分影片还输出到美国、日本、德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由峨影导演陆小雅执导的《红衣少女》,就是代表。



作为一部青少年教育题材影片,《红衣少女》从一个少女的视角出发,讲述成长故事,一举揽获1984年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第8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1984年文化部优秀故事片一等奖等几大奖项。当时,《红衣少女》还引领了一股红衣风潮,而不少观众,至今还能够哼出插曲的曲调。

在当时,以一位中学女生为主角、且是教育题材的电影并非主流。但它为何能引发巨大关注?业内人士认为,《红衣少女》展现了一个复杂的社会和一场深层次的思想冲突,引发了观众对青少年教育体制和成长价值观的思考,这不仅是一部青少年电影,更是一部成人电影。

虽是一位女导演,但陆小雅工作中对于电影的创新思维和工作作风,让张强至今印象深刻。“我们在海南岛拍摄《热恋》时,陆小雅是导演,我是副导演,陆导经常有很多新想法,临时要改剧本,临时要加戏,所以我常常需要临时去找演员。海南岛那时基本没有专业的演员团队,找人很困难,没办法我们又只能去广州,折腾一大圈才找到人完成工作。”张强回忆。



对艺术的执着、革新思维和不断突破自我风格,让峨影打造了一大批经典作品,涉及历史、革命、农村、教育、儿童、神话等多种题材,创作了很多那个时代的先锋影像,并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电影人才。潘虹、张丰毅等,都成为峨影厂走出去的代表人物。

那时的峨影,星光熠熠,左边是刚刚获得金鸡奖的导演,右边是刚刚拿到百花奖的演员,但作为峨影厂的员工,生活上却很朴实无华。当时,大部分人都居住在集体宿舍里,张强的女儿,就是在峨影的集体宿舍里出生的。

“平时,我们住在宿舍的一拨年轻人,有时间就会做饭一起聚聚。”张强说,那时候,大家唯一的娱乐活动就是在厂里看电影,北京电影资料馆有很多内部电影,经常会放在全国各大电影厂播放,峨影厂也包括在内。“作为内部员工,我们每周都会有这样的大电影看,这在当时是非常荣耀的。”

那时,拍戏非常辛苦。在峨影从事了30多年餐饮管理的食堂师傅冯升财回忆,演员们经常通宵拍戏,凌晨四五点钟吃饭,都是常有的事情。外出去条件不好的地方,就更艰苦了,有一次,韩三平和团队到荣昌山区里拍戏,因为天气太热、蚊子太多,剧组人员基本都拉肚子了,紧急把冯升财抽调过去,他光是进行碗筷、桌椅消毒就花了很长时间。

如今很多活跃在演艺界的大咖们,都与峨影渊源颇深,李雪健因出演峨影作品《焦裕禄》一炮成名;赵本山的第一部电影《来的都是客》由峨影导演马绍惠参与执导;王志文的第一部电影《秘密采访》由峨影出品;葛优的第一部电影《顽主》由峨影导演米家山执导;陈红的第一部电影《戎马书生》由峨影出品……



几经沉浮再迎春天

从峨眉电影制片厂到峨眉电影集团,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沉浮变迁,峨影也经历了起起落落。但不论是兴盛还是低迷,影视创作队伍一直保留下来,并且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峨影在运营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多种探索。如今,峨影又开始谋划新的发展。

2003年,经过批准,进行资源整合,峨眉电影集团正式成立,从单纯的制片厂,发展到以影视产品的制作、生产、发行、放映业务为依托的电影集团。

从电影制片厂,到电影集团,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沉浮变迁,峨影也经历了起起落落。但不论是兴盛还是低迷,影视创作队伍一直保留下来,探索创新。

1983年,峨影厂开始尝试与境外电影公司合作拍片。最开始是与香港合拍武打片,1985年,又与日本合拍电影《熊猫的故事》。1987年,峨影导演谢洪执导的《京都球侠》,邀请法国女星加盟,注重艺术性与商业性的结合,引发关注。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经历了一个整体低迷期。峨影厂也不例外,但逐步通过调整内部管理机制、重新配置资源,加强经营管理,积极运作影视合流项目等,继续着影视创作生产。

2003年峨影集团的成立,就是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延长产业链,以影视产品的制作、生产、发行、放映、播出业务为依托组建的产业链条完整的电影集团。峨影集团内部也在尝试各种创新。峨影演员剧团团长雷汉告诉记者,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演员剧团几乎不再进新人了,而是开始尝试通过类似经纪公司的形式,着重整合资源,为演员和影视公司之间搭建一个平台。

截至目前,峨影共创作影片300余部,其中30余部影片荣获中国电影华表奖、东京国际电影节、台湾电影金马奖等国内外各种奖项80余次。近十年来,中国电影产业又开始复苏,并快步发展。峨影也开始谋划新的发展。



峨眉电影集团董事长韩梅介绍,下一步,将设立峨眉电影文产基金,产融结合,通过基金方式布局全产业链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同时将立足影视文化积淀深厚的峨影厂区,以中国电影工业遗址保护和产业活化为目标,在1958电影公园基础上,打造国家级影视产业园区,通过产娱互动,守好“峨影主场”。“我们还将构建一个符合电影工业发展规律,直接对接资本市场的平台。”


编辑:admin
分享
返回顶部
1.72172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