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联动态 > 详情
聚焦省第17届摄影艺术展 讴歌新时代四川壮美篇章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23日 10:37 来源: 四川省摄影家协会
作者: 张莹

406cfa35-1388-490e-a9d7-08ef1bed83ad.jpg

巴蜀丽春色,珂影骋心怀。3月18日,四川省第17届摄影艺术展正式启动征稿。作为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主办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最广的全省性摄影艺术展览,现已成功举办了16届,共推出数千名作者的近万幅佳作,在出人才、出作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届展览设记录类和艺术类两个类别,分别设金奖2枚、银奖4枚、铜奖6枚,每类入选作品100幅(组)。征稿以来,我省摄影艺术家和摄影爱好者积极响应、踊跃参与,至6月10日截稿时,共计收到1774名作者的8248幅(组)、20926张作品。

6月下旬,省摄协精心组织了记录类和艺术类的初评工作。初评委们以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为准绳,精心遴选出了534幅(组)、999张作品进入终评。其中,记录类572张:单幅242幅,组照35组(330幅);艺术类427张:单幅227幅,组照30组(200幅)。

7月2日,除评委会主任外,在省文联纪委监督下,主办方抽选出:影像策展人、影像私塾教育者甘良均,《四川日报》视觉中心副主任欧阳杰,四川传媒学院摄影系专业主任、青年副教授程卓,四川省摄影家协会网主编李燊,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教育摄影学会副会长冉玉杰,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当代摄影代表人物冯立,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刘应华,四川省文联艺委会专家成员、著名策展人李杰,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女摄影家协会主席何军,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陈超,四川美术出版社原高级编辑、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陈锦,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评委、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金平,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郭际,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青年摄影家龚雷14位终评委。省摄协主席贾跃红担任评委会主任。评委会结构呈现出多元化、年轻化的特点,涵盖了五〇后至八〇后的老、中、青三代优秀摄影家,其中青年评委约占1/4,年龄最小者32岁,女性评委2人,既有担任过全国摄影艺术展评委、荣获中国摄影金像奖的杰出人才、高校摄影专业教授,也有当代青年摄影代表人物、省级党媒首席摄影记者,既有省级出版社和杂志资深编辑和新媒体负责人、又有多次担任省摄协重要主题摄影展策展的著名策展人,既有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省摄协主席团成员,又有体制外的新摄影人。其中,1/2以上的评委初次参与省展评选,他们为本届展览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得艺术审美更加多样、当代和包容。

7月3日至4日,本届展览终评工作在成都市青白江区大唐蓉和酒店开展。按照评审程序和规则,在省文联纪委全程监督下,终评委员会公正、公平、有序地对作品进行无记名投票。在酒店会议大厅里,一排排长桌上整齐地摆放着入选作品,题材相似的作品并排着以作对比。评委们手戴白手套,一张张地审视、评判,或驻足考量,或凝神细看,将手中的票郑重地投给心目中的好照片。每类作品至少经过4至5轮无记名投票,才最终确定是否入选展览;入选作品至少经过4至5轮无记名投票,才最终确定金、银、铜奖。这一张张地过目,一步步地考量,最终汇成一个数据,在两天的评审里,评委们平均共计走了近2万步。在我省摄影家的潜心创作、辛勤耕耘下,通过评委们的公平公正态度、按照征稿要求和终评会确定的规则终选出本届摄影艺术展200幅(组)入选(获奖)作品。这些入选作品大多贴近时代、贴近生活,涵盖了抗击疫情、脱贫攻坚、长江禁渔、乡村旅游、生态文明、都市生活、交通发展、地摊经济、直播带货、信息时代等现实题材,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我省近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和百姓日常生活变化;同时,作品呈现出多元化的风貌,不少作品洋溢着青春的气息,新的视角、新的思维、新的元素、新的技法熔铸于一炉,体现出摄影紧跟时代发展的独特魅力和新气象。

七月花绚吐,三春叶已长。经7月11日至15日,在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上公示,最终获奖和入选情况出炉了!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本届展览入选作品呈现出整体质量高、创新特色明显、现实题材广泛、新秀实力突出的特点。获奖作品或具有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捕捉到了惊险、震撼的瞬间,或通过充满灵思的创意,将个性表达充分地融入光影世界之中;或善于发现和观察,淋漓尽致地将自己对时代、对社会或生活的个性化思考转化为影像语言;或沉下身子,长时间跟拍,展现出有深度、有力量、有筋骨、有温度的人物故事……每一张获奖照片背后,都体现着我省摄影人对摄影艺术事业的不懈追求,体现着为时代塑像、为人民抒怀的使命和担当。我省摄影艺术家和摄影工作者以自己的一份力量,积极为四川摄影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添砖加瓦!

【评委心声】

围绕“心目中的好照片”本届省展的特点”对摄影创作的建议”等话题,评委们畅所欲言,以自身对摄影艺术的理解、对本届展览作品的把握、对摄影发展趋势的研判,真知灼见地进行了分析、讨论和建议,以期今后的展览越办越好,芳林陈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一届更比一届强!

冯立(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当代摄影代表人物):

我个人对好照片的理解其实很简单,就是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这个眼前一亮,它可能跟技术真的没有多大的关系,它可能是作者主观的想法或者独特的风格,或者对现实的一种理解,它能打动我,对我来说,这就好照片。现代科技让摄影从技术层面很容易获得一张看上去完美的照片,海量的好照片里面让人眼前一亮的还是不多。

十多年前我有幸参加过一次省展评选。时间过了这么长,从某些方面来说,我觉得我们还需要更多的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我个人很希望能看到越来越多的摄影人关注眼前、关注生活当中的一些细节。现在四川整个城市建设、城市人的生活状态、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创作的题材和空间。很多摄影人一说到创作,就会去外地采风,拍一些风光,拍一些民俗,拍一些花鸟鱼虫……当然,我觉得这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作为省展来说,我还是希望能看到越来越多的、有创意的、有时代特色的、真正反映日常生活的作品。

李杰(四川省文联艺委会专家成员、著名策展人):

艺术类作品,首先看主观创意,也就是摄影师对艺术作品意味的把控。这是艺术类优劣的判定标准。这一届艺术类来稿照片,有一些作者在理解艺术类范畴上存在一些偏颇,特别是一些摄影师对素材简单地组合或者加一点、减一点,就把它归为艺术类,我认为这是有一点问题的。在艺术类上,摄影师要发挥主观创造性,比如对图像的思考、意味的设置等等。

这一届记录类入选终评的作品,从题材的把控上分析,总体比较好,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大的突发事件等等,我觉得从记录类角度来说没有问题。但摄影师在组照的把控上,存在很大的编辑问题。有的照片拍摄得很好,本身可以通过编辑把稿子处理得更好,从而获得很好的成绩,但最终失之交臂,就是因为编辑出了差错。另外,独幅作品也不是很突出,因为独幅作品除了照片趣味之外,还有对主题表达的把控,特别是对时事、对社会的表现,要张扬正能量,这些相对较少。相比之下,记录类最大的问题还是出在组照上,包括编辑、逻辑叙事、结构处理等等,今后可能需要摄影师在这方面加强学习。

这一届影展,说实话,在主题把控上可以,但可能由于作者对征稿启事的理解还是有一偏差,比较突出的作品不多。主要问题出在缺少创新,创新作品有,但不是很多,很多内容比较老套,是在复制过去已有的经验。如果摄影变成复制,那就没有太大的意义了。

希望有些摄影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学习,能自己去发现、去创造一些新的东西。每个摄影师要怎么去拍,是要通过自己的学习、思考,积累达到一定高度来实现的,而不是仿照学习别人的经验。摄影是艺术门类的一种,既然是艺术的,也就是个人的、独特的,艺术的道路都是往前,但前面的道路四面八方,去选择一条适合我们自己的那方,来努力,来实现摄影个人的表达。我们希望在今后的展览里看到更多的创新性、更多个人的对社会观察和认知的作品。

陈锦(四川美术出版社原高级编辑、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

 衡量照片是否优秀的标准,是长期以来我们在创作实践中积累下来的影像认识和观点。这肯定是有标准的,但它不是教科书上的或者过去课堂上老师传授的简单的摄影认识,它一种变化的认识。我们每次在参加评选活动或搞摄影创作的时候,都会更多地按照自己的理解,尽量去突破已经形成套路的对好照片标准的认识。在我们心目中,好照片的标准就是对过去套路的突破,好照片就是有创新的手法或者观念的作品。

就这届现有参与终选的作品来看,亮点之一,是有大量的反映现实的作品。尤其是今年疫情发生以后,最大的热点当然是对疫情的关注,这是这次展览的一个亮点,尽管这种亮点还不够突出。再一个亮点,这届展览有一些年轻人的好作品投稿,这些作品带着当代性、观念性的东西,突破长期以来大家已经习惯的视觉审美,给人一种新的感觉。可能在初审的时候,初评委们已经把一些过去大家看惯的、传统的,比如民俗的、自然风光的作品,过滤掉了。呈现在终评委面前的,尽管仍有一些这方面的作品,但我们眼前看到的,能够吸引我们的,是一些用新手法、新创意表现的作品——尽管这些创意可能还不够成熟,甚至有些探索性的、可商榷之处,但至少这是一种比较好的现象。以我们对四川摄影界的了解,还有很多好的,尤其是年轻摄影家的作品,并没有参与这次展览。

年轻人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这是每一届展览都会面临的问题,或者大家都会提到的一个话题。现在整个摄影圈多元化发展,圈子非常多,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玩法,他(她)不一定在这条路上走。这一次,在评委会成员中,加入很多新生力量代表,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他们通过评审将当代性的审美传达、引导,从而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加展览。

我参与了很多届省展的评选,看到了每一届省展的变化和感到不满意的地方,变化肯定是有的,很多方面与时俱进,但有些突破还不是太鲜明,还需要摄影家在创作上进行更多的尝试,贡献更多的好作品。摄影本身来讲是一种艺术,艺术就是反映自己内心情感世界的东西,应该坚持自己内心的指引,坚持自己对艺术、对摄影的理解,去追求自己的影像。

金平(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评委、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

我认为,记录类,应该充分表达作者对现实的认识,以客观内容为主导,主观意志相对较少,并且要有新的视角、新的观察。艺术类,则要强烈表达作者自己的主观性,充分体现摄影师的创作思想。现在,很多技术已经不重要,技术已经交给了设备生产商、图片社等等,摄影师本人一定要有好的想法,并且要符合当下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我担任了两届省展评委,也担任了第27届国展评委,我认为这一届的作者,年轻的要多一些,创新的作品要多一些,主旋律作品要多一些,整体水平也有比较大的提升。四川是一个摄影大省,在全国都是名列前茅的,但是这届总体上组稿水平还是偏弱,一些优秀的摄影师没有参与进来,这是全国展各省展很普遍、很遗憾的一件事情。一个原因是,上一届和这一届由于种种因素影响,跨度长达七年,虽然创作周期增加了,但省展品牌和影响力反而被消减了。二是,自媒体时代,展示作品的机会和平台多了。三是省展宣传推广和组织、推荐需要加强总结改进。关于投稿来源,我建议今后可以制定一个专家委员会、主席团成员或资深高级摄影师推荐优秀作品参评办法。这样稿件水平相对就更高。这些人很了解现在哪些水平比较高,哪些作品更符合省展的需要。希望在下一届展览的投稿、宣传、推广上,我们多做一些努力,让更高质量和水准的作品参与进来。

 同时也希望我省摄影家多反映生活、体验生活,先谋后动,每一次拍摄都要想到自己应该要什么,而不是很随意地去拍,拍出来以后东拼西凑。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新的思维,多元化地展现摄影语言。

欧阳杰(《四川日报》视觉中心副主任):

好照片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在表现形式上,能够体现一定艺术的表达;在内容上,通过选取题材、人物或者故事,反映一定的深度和细节;当内容和形式都达到了一定的艺术含量和技术含量,这种照片在摄影评审中更容易脱颖而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业背景和艺术偏好,如果作者将艺术观点的表达与时代生活有机结合,让作品更接地气,我觉得能更吸引人眼球。

这一届距上一届举办已经七年了,应该说这届摄影展不管从深度还是广度来说,还是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四川摄影界的面貌,总体的质量比较好。

两届省展之间的这七年里,不管对专业的摄影工作者,还是日常的摄影爱好者,还是更多的大众来说,阅读图片或视觉作品的生态已经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当下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微博、微信朋友圈……种种网络生态,对摄影作品的呈现方式、阅读习惯,甚至创作方式都产生了比较深刻的影响。摄影作者如果能更好地把握时代的脉搏,更深入地了解人们阅读生态的变化,用更敏锐的眼光抓住细节,增强作品的厚度,挖掘作品的深度,通过艺术思考,用更具有个性与表现力的艺术形式来呈现,那么在今后的摄影创作中将有更多的佳作出现。

程卓(四川传媒学院摄影系专业主任、青年副教授):

就这次展览来说,把摄影分成艺术类和记录类,那么,艺术类的照片更强调个人情感的表达、个人对世界的看法,特别是在影像艺术发展的前提下,其实影像艺术呈现的手法、制作影像的手段越来越多元,作者要对用什么样的材质、用什么样的方法、用什么样的媒介来呈现有自己的见解和探索。记录类,肯定要讲求其文献功能,要看题材的深度、题材跨越的时间长度、叙事的完整性等等,要塑造人物、讲故事,当然是讲真实的故事。另外,虽然记录类讲求客观,但个性表达也是非常重要的,包括视觉探索的表达。视觉表达和记录性不一定是水火不容的,它们其实可以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的,如果这一点做得很好的话,是非常好的作品。

其实我们说省展的话,历史很悠久了,以前省展形成的标准、出现的美学现象,到这届这些元素已经慢慢多元化了。从这次艺术类评选中,我们看到了一些新的气象,比如新的手段、新的观念、多元的题材。他们对媒体材质的挑选,不是说简简单单地从视觉美感下手,而是挖掘更深层次的个人感受与影像语言的融合,这是令我印象比较深的。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大的特点,也是非常好的现象。在摄影创作中,我们一定要提倡多元,一定要提倡手段的尝试,要把实验性的东西、创造性的东西更多地带到摄影实践里来,探索一定是有意义的。

从这次省展记录类来讲,摄影家花了很长的时间,走得很深入,他们的节奏、叙事都是非常好的。从整体来看,摄影家关注到社会题材的方方面面,反映、总结了一些社会热点新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抗疫主题,这个题材的表现不是千人一面的做法,除了直击抗疫的第一线,还有从市井生活的角度去反映疫情对生活的影响,呈现出战疫这个概念在市井普通人中的面貌。虽然这是一个灾难性的事件,但摄影家们把它拍得非常生动。其他题材,相对来说,也还是比较丰富的。

所有的艺术创作都不能闭门造车,我们知道,四川省一直是影像创作的高地。我们在高地上,也就要求我们有更广泛的国际视角。摄影史的发展,其实是文化脉络的演进,包含了社会史的演进、美术史的演进、视觉史的演进等等。摄影家要对此比较了解,要具有更开阔的国际视野、更多的媒介、材质、空间呈现方面的自觉与影像结合考量,这是视觉艺术创作本身重要的维度。同时,影像发展到现在,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方法,我们以前的一些理念是不是早就已经更替了?时代在变、社会在变,出现了新的题材和影像语言。摄影家,特别是纪实摄影家,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当下,不一定人人都要拍很宏大的作品,其实有的打动人的作品就在身边,在创作中融入个人对生活、对事件、对人物的理解,再加上手法上的一些探索,就能创作出较好的作品。对新题材的发掘,就是对时代的关注、对人的关注,这也是纪实摄影师,应具备的时代使命责任感。

(图:李燊)

编辑:丁一
分享
返回顶部
1.73705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