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新闻 > 详情
《地名天府》:泸定故事的中国文化意蕴与数字化传播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29日 15:45 来源: 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作者: 郭玉秀

由四川省民政厅、四川广播电视台联袂打造、以“向社会公众推广和普及四川省地名文化”为己任的四川首档大型地名文化栏目《地名天府》开播以来,引发地标文化品牌化建设的热潮。其中,《茶马古道 红色泸定》一集讲述了泸定县因桥而兴、因桥而名的风雨故事,让观众伴随着数字化视听影像的讲述,深深体味到这座小城所涵养的中国文化意蕴。

泸定县首先是一座深藏在群山腹地的历史文化名城,以茶马古道为承载,深蕴中国传统文化风采。泸定地处川藏要隘,又据大渡河天险加持,被称为川藏茶马古道上的“康巴东大门”。根据史料记载,自汉代始,从这里穿行的茶马古道就承载着中华民族沟通交流的重要作用。至唐代,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和亲,把茶叶带入藏区,让藏民养成“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的饮食习惯,深度开拓了以茶叶和盐巴为主要交易内容的商品贸易通道。后经历代发展,至清朝,为平定叛乱,康熙帝建成泸定桥,为茶马古道的交通和汉藏各民族的交流提供了便捷。这条起自雅安的古道也一路向西延展至南亚、西亚、中亚和东南亚各国,成为中国西南地区和丝绸之路遥相呼应的国际经济文化走廊。然而,为世人所不熟知的是,自雅安至康定的这段茶马古道,路况极度艰难,马不能至,交易货物全靠人力肩挑背扛。直到今天,人们依稀可见当年辛劳的背夫们用拐杖和脚步丈量出来的历史古迹,也是中国劳动人民不畏牺牲、人定胜天精神的历史见证。

泸定县更是一座闻名遐迩的“红色名城”,以泸定桥为承载,彰显中国革命文化的血色浪漫。毛主席曾作诗:“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描述的就是当年红军战士在泸定桥上浴血奋战的故事。1935年5月,蒋介石妄图凭借天险,在此歼灭红军主力。红四团选出22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战斗英雄组成突击队员,顶着敌军如雨的炮火冲击,赤手攀沿铁锁链,一边过桥一边铺路,奇、绝、惊、险地完成了飞夺泸定桥的历史任务,使红军大部队跳出峡谷,打破了蒋介石妄图把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成为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转折点。这场胜利来之不易,意义深远。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我们一定要牢记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新中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倍加珍惜我们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在中央苏区和长征途中,党和红军就是依靠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一次次绝境重生,愈挫愈勇,最后取得了胜利,创造了难以置信的奇迹。”

泸定县还是一座实现脱贫致富的社会主义新城区,以泸定县人民的幸福生活为承载,绽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光华。要致富,先修路,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行之有效的一条路径。新中国解放后,中国解放军以顽强乐观的精神开始逢山开道,遇水架桥,在大渡河上架起第一道可通汽车的钢悬索桥,承载着为人民群众和祖国建设运送物资的重要任务。而后,中国人民奋战四年零九个月,付出每一公里牺牲一名战士的代价,建起途径泸定的川藏公路,为西藏和平、繁荣、进步带去希望。2018年,拥有双向4车道,可抵挡12级横风、9级烈度地震的全新的泸定大渡河大桥正式建成通车,为泸定县历史写下新篇章。这是中国在新时代的科技水平和发展速度,也是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之下的中国创造和中国智慧。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千年泸定是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缩影。从泸定数字化故事中传播四川特色文化,发掘中国文化意蕴,增强文化自信,也是《茶马古道 红色泸定》的传播主旨和重要意义。

编辑:丁一
分享
返回顶部
1.75070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