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联动态 > 详情
雅安市文联开展重走茶马古道采风活动
发布时间:2015年12月30日 09:41 来源: 四川文艺网
作者: 杨青

 

  12月底的汉源,不同于每年三四月间,梨花纷飞、瓜果飘香的景致。此时,虽不乏艳阳高照的眷顾,但空气中的阵阵冷风,却仍席卷着这片广袤的黎州大地。

  12月25日8点,由雅安市文联组织的重走背夫路、翻越茶马古道大相岭段采风活动,从汉源县清溪镇出发。此行将按古时背夫们走过的路线,从清溪镇穿越至荥经,行程30余公里。


  探奇

  “这趟路不简单,你们要做好心理准备。”说话者是汉源县茶马古道研究者李锡东,作为此行的向导之一。

  汽车行驶到清溪镇羊圈门,便下车开始步行。“羊圈门是此行的起点,我们要从此地经过九折坡、草鞋坪垭口,最后翻越大相岭到荥经县凰仪堡。”李锡东告诉大家,近年来冬季翻越大相岭为数寥寥,因为雪天路滑、道路塌方等,成了翻越者的难题。

  从羊圈门往上,一处条石堆砌的遗迹赫然显现,原来这里就是赫赫有名的“王建城遗址”。据了解,王建城为五代时期,前蜀国主王建所立,故名“王建城”。此城是古时的军事关隘,城郭依山势而建,背靠大相岭,西、南两面是陡峭的山坡,居高临下,易守难攻。

  “羊圈门本来叫王建城,后因时代变迁,被当地百姓误读为‘羊圈门’。”此行的另一名向导李光富世居清溪,对这条古道颇为熟识,他告诉大家,从王建城遗址往上,就是现今汉源保存最完好的一段古道了。

  “看,拐子窝!”正当大家观赏大相岭高山美景时,李锡东大吼一声,于是大家前去查看地上的坑洞。细看之下,在山石铺砌的石道上,一个个乒乓球大小的圆坑,错落有致地排列着。

  “前些时候,央视拍摄纪录片《中国威尔逊》时,我就带摄制组来过此地。”李锡东介绍,古时的背夫,每次负重都在百余斤以上,气力大者更会背负两三百斤的重量。所以每次歇脚,都会用随身携带的拐杖支撑背负的茶包,久而久之,地面上就出现了坑洞。

  经过这段古道后,一行人又在一条溪边看到几处散落的居住遗迹。“这些遗迹就是幺店子和茶店子,想这些规模不大的店子,一次只能居住十余名背夫。”李锡东说,古时马帮或背夫是这条古道上的常客,兴旺时,每日可有千余名商旅经过。在大相岭附近,每五到十里路就会有一个幺店子,以供来往者歇脚。


  历险

  随着路途的深入,一行人已快要接近山顶,周围成了一片雪原,处处银装素裹。

  “大家打起精神,我们已经过了九折坡,前面就是草鞋坪垭口了。”李锡东提醒大家。一行人还未走到草鞋坪垭口,地上的积雪已厚到膝盖,每行一步都很艰难。

  缓步走上前去,只见这个草鞋坪垭口上,有一块较为平坦的空地,空地上有几处废弃的建筑遗迹。“这是一处民国时期的要塞,如今已然荒废了。”李锡东说,草鞋坪垭口是大相岭的最高点,海拔2900米左右。此地是汉源、荥经的分界点,所以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而这处建筑,类似于今天的边防哨所。

  正当大家沉浸在发现这处民国遗迹的惊喜中时,李锡东却用近乎严厉的口吻对大家说:“赶紧走,时间长了会被冻死。”回过神来,大家才发现草鞋坪垭口不光是大相岭的最高峰,更是一个巨大的山口,常年寒风呼啸。李锡东告诉大家,要是不注意自身防护,在草鞋坪垭口上时间待长了的话,被冻伤冻死都是有可能的。

  翻过大相岭的最高点,本以为茶马古道的艰险就此过去,可没曾想,真正的艰难还在后面。

  因为常年少人通行,不少路段都已被树木和大雪覆盖,只能用镰刀开路,弯腰从树林间穿过。

  “前面塌方了,过不得。”向导李光富说。听此消息,大家不免沮丧。这时,李光富摸出一把随身携带的小锄头,在斜坡上开起路来。“吓人,在绝壁上开路,李师傅不简单。”大家赞叹之余,都小心通过此地,可就在众人以为困难解除时,前面又出现了更大面积的道路塌方。

  “没得法,要想通过就只有开路,现在退回去也晚了。”正当李光富艰难地开辟第二段路时,却又出现了更令人紧张的情况。“快看,有动物走过的新鲜脚印,而且脚印很大。”大家发现一行动物走过的脚印。“难道是狗熊?但这种天气狗熊应该在冬眠啊。”“危险哦,要是这些动物突然冲出来怎么办?”大家面面相觑,不免担忧起来。

  好在,一行人有惊无险艰难地通过了崖壁,并顺利完成了旅途。预计7个小时走完的行程,却走了近12个小时,在到达荥经接应点时,天色已然黑透。


  蜕变

  “现在,因为茶马古道知名度的提升,有许多人也知道了汉源,知道了清溪。”李光富家住清溪,在茶马古道附近饲养了不少黄牛。

  “现在生活好了,家里的土地都种上了大樱桃和花椒,一年收入在10万元左右。”李光富说,自己闲暇时就喂喂牛,或给旅行者做向导。如今,得益于茶马古道的闻名,以及近年来汉源水果业的兴盛,李光富一家的日子越过越好。“伴随着古道旅游的兴起,村里的农家乐也多了起来,乡亲们的生活已有了很大改善。”李光富说。

  相较于李光富而言,现年61岁的李锡东,则算得上一位痴迷古道研究的地方学者。“我的父亲就是一名背夫,我如今研究背夫文化,研究茶马古道的历史,就是为了传承父辈的精神。”李锡东说,自己在10余年间,走访过数十位背夫,除了搜集他们的故事外,更是为了传承这一古道文化,不被世人所忘记。

  2013年,汉源县茶马古道清溪段被并入四川茶马古道,合并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年11月,在汉源县政协的牵头编纂下,《背夫壮歌》一书出版发行。在这本书中,收录了不少有关背夫的人文轶事,涵盖了很多对茶马古道的学术研究成果。如今,汉源有一批像郭朝林、李锡东、张永承、李锡荣等为代表的茶马古道研究者,他们正在为古道文化的传播,以及背夫精神的传承,做着积极的努力。

穿梭在崇山峻岭间的茶马古道,以及那些历经磨难、坚韧向前的背夫们,已经成为雅安的一张文化名片;而各地的旅行探奇者、学术研究者,也纷纷汇聚雅安,瞩目古道。在未来,茶马古道的壮阔与传奇还将继续,那些跋涉了数百年的背夫,其顽强的精神将传递给后人。

(编辑 丁一)


编辑:admin
分享
返回顶部
1.824271s